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3.6 “支撑”标签页:
图 22
关于支撑结构请参考2.1(5)解释支撑填充速度时的支撑填充介绍。 (1)支撑方式:即模型的支撑填充形状,包括线形、网格、三角形、S形和同轴,与上述填充方式形状一样(2.2)。
图 23,悬垂角度示意图,图中射线1和射线2的夹角即为悬垂角度
(3)支撑填充率(%):即支撑的填充率,决定相邻支撑填充线之间的距离,值越大,则走线越近,支撑结构越密集。填充率越高,支撑强度越高,支撑越实心,则越容易支撑住模型,但越难去除;填充率越低,支撑强度越低,则越容易去除,但对模型的支撑能力越低。图 24与图 25分别展示了10%支撑填充率与30%支撑填充率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到30%支撑填充率的支撑结构比10%的要密集得多。
图 24,10%支撑填充率
图 25,30%支撑填充率
(4)支撑的顶部距模型间隙(单位mm):即支撑顶部与模型表面的间距如图 26,数值越大,间距越大,支撑越容易剥离,但数值过大会造成支撑效果差,模型添加支撑部位出现悬垂;数值越小,间距越小,支撑从模型表面剥离时,模型表面会有残留料,影响模型表面的光滑度,当为0时支撑表面与模型紧紧连接,如果支撑表面的打印材料与模型是同一种材料会无法剥离;此值默认0.18mm,是理想情况下较合适的值。用户可以在默认数值上打印测试,根据实际打印情况,上调或下调该参数,使模型获得较好的支撑效果且易从模型上剥离和获得较好的模型表面,上调或下调建议按0.03mm梯度增加或减少。
图 26,图中箭头所指为支撑顶部与模型的间隙 (5)支撑底部距模型间隙(单位mm):即支撑的底部与模型表面的间距,如图 28,该参数与上述“支撑的顶部距模型间隙(单位mm)”功能的调整方式类似。
图 27,未切片前
图 28,切片完成后(加支撑),图中箭头所指空白部分为支撑底面与模型的间隙 (6)支撑与模型XY平面间距(单位mm):即支撑距离模型指定的横向平面的间距,如图 30。此间距决定支撑离模型的距离,太近会不好去除,太远了会造成支撑区域缩小而出现悬垂,默认值是经测试过的较好的一个值,一般情况可无需调整。若有更高打印要求的用户,建议按照0.3mm梯度增加或减少。
图 29,未切片前
图 30,切片后(加支撑),图中1箭头所指空白间隙为支撑与模型XY平面间距
(7)添加支撑表面:模型需要添加支撑的面较大时,可以勾选以获得更好的模型表面。若支撑高度小于0.3mm,则可不勾选此项。 (8)支撑顶部表面厚度(单位mm):即支撑顶部表面的厚度,一般设置默认即可。 (9)支撑底部表面厚度(单位mm):即支撑底部表面的厚度,一般设置默认即可。 (10)支撑表面填充率(%):即支撑表面的填充率,一般设置默认即可。若填充率调大,则会越难去除。 (11)支撑表面填充方式:即支撑表面的填充方式,包括线形、网格、三角形、S形和同轴,请参考填充方式(2.2)。 当支撑面较大时,可选网格与S形。 若支撑面偏向于矩形,可选线性。 若支撑面偏向于圆形,可选同轴。